中醫特色療法:天灸
陳頌茵醫師
天灸療法是嚴格按照季節時間採用中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來推算,三伏日分別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「夏至」後的第三個庚日(初伏)、第四個庚日(中伏)、及「立秋」後的第一個庚日(末伏)。三九日分別為「一九」、「二九」和「三九」,計算方法以「九」為單位,由冬至開始計算,因從冬至開始叫“交九”,意思是寒冷的開始,第一天至第九天為「一九」;第十至第十八天為「二九」;第十九至第廿七天為「三九」。
天灸療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,起於 (西元420年) 南北朝年間,而明朝李時珍之《本草綱目》亦有介紹。在長沙馬王堆中《五十二病方》記載,用辛溫的藥碾成粉末後貼在臍上有溫陽延 壽的功效。《本草綱目》李時珍也用穴位敷貼起到溫陽行索的作用,到了清代《張氏醫通》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常用的藥物,如旱蓮草、石菖蒲、吳茱萸、細辛、白芥子、威靈仙、生薑、 麻黃等藥物研成粉末,用蜜糖和薑汁調成糊狀配合起來應用,於特定的日子在穴位上面敷貼外治藥物,即所謂“夏補三伏、冬補三九”,此療法在幾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。
“冬病夏治”穴位敷貼“天灸”療法,其特點體現中醫天人相應和經絡調理的思想,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盛衰變化和人體的陰陽盛衰是直接相關的,在冬天人體的陰氣很盛,陽虛的人容易受寒邪引發疾病,在夏天“三伏天”中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的時節,人體的陽氣也很旺盛,皮膚腠理很通暢,選擇一定的穴位及溫陽的藥物,通過經絡穴位貼敷一定的藥物,可以通過刺激穴位使得 藥力到達五臟,調動人體的陽氣,改善陽氣不足的情況,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,從而減輕了藥物對肝腎功能的損害。
敷貼“三伏灸”的目的:於冬天容易發生的疾病,在夏天緩解期進行調理,扶持人體的陽氣,起到很好的抵禦邪氣的作用,從而減少冬天發作的次數和程度。
“夏病冬治”穴位敷貼“天灸”療法,其原因是人體臟腑的陰陽氣血經過一年的消耗會有偏衰,用滋潤作用的原料在冬季“三九”進補。通過藥物刺激敷貼持續刺激特定穴位,使之行氣活 血,陽氣充沛,加強抗寒能力,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。敷貼“三九灸”的目的:在冬天裏人體的陽氣比較微弱,到了冬至以後人體陽氣漸伏,於此時給予機體溫熱的藥物,是治病求本補陽的過程,也是加強鞏固“三伏灸”療效作用。
兒童敷貼適應症:兒童是純陽之體,疾病比較單純,臟腑很嬌嫩,病來得快也去得快,在冬天裏兒童肺氣不足,故常發呼吸道疾病,如呼吸道感染、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哮喘、慢性咳嗽、咽炎、扁桃體炎等。中藥對於兒童來說是難於入口,然而天灸敷貼20分鐘之後去掉,兒童依從性高及皮膚吸收力也較好。
成人敷貼適應症:支氣管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反覆呼吸道感染、胃痛、消化不良 、腸易激綜合症、頸肩腰腿痛、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、虛寒體質等。
另外,但不能說貼一次就能夠馬上見效,患者需連續敷貼三年以上,一般一個療程是三年, 哮喘一個療程是六年。只要在限定那個時間,一天貼一次就可以了。要注意飲食和環境溫度方面對貼敷的療效影響,忌吃過度寒冷辛辣食物及環境溫度過冷過熱、發汗過多都影響藥物的固定和療效。兒童容易把藥物抓下或把皮膚抓破,所以此療法不可應用於兩歲以下的兒童。
天灸敷貼注意事項:
(1)夏天本身容易出汗,在貼敷之前要對局部皮膚進行清洗。另外貼敷藥物為褐色,建議穿深色及寬鬆的衣服。
(2)此療法只適合陽虛的病人。如有皮膚敏感、高血壓、陰虛內熱、實熱症、發燒、妊娠、嚴重心肺功能不足或者有出血傾向的人應該禁止敷貼。
(3)在天灸進行期間飲食方面的忌口,要忌食一切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;慎食易化膿的食物,如牛肉、雞、鴨、鵝、豆類、花生等;戒食海鮮等易致過敏食物。
(4)天灸藥物對皮膚有溫熱的刺激作用。所以敷貼藥物的時間為:一般小孩是20分鐘左右,成人約一個小時。敷貼了以後,在局部貼藥部位會產生發燙、灼熱的感覺為度。如果不能耐受就要把敷貼去除,敷貼藥物時間越長越好,但是容易引起水泡。
(5)藥物是刺激穴位皮膚,通過皮膚經絡達到溫陽通絡扶正驅邪的作用,有些人敷貼完以後覺得身上癢、疼痛或者揭下以後發紅,屬正常現象,一般在去除藥物兩個小時後在不用肥皂下用暖水洗澡,禁游泳或冷水浴刺激皮膚。
(6)敷貼藥後若身體出現煩躁、發熱、起水泡或任何不適,應馬上停止進行及求診。